2011/05/31

「去骨法」實地演練

  「去骨法」是品評議論文的一種方式。許多議論文都夾雜著一些毛病,有如帶骨肉,因此將有問題的內容 (骨頭) 逐句剔除,最後再看看整篇文章還剩多少可觀之處 (肉),這就是「去骨法」。現在,就以張秀楓主編的《追尋歷史的真相》一書中「知遇之恩害了姜維」一文 (轉貼自 http://book.sina.com.cn/excerpt/sz/rw/2010-06-13/1432269892.shtml) 為目標來實地演練一下「去骨法」。

  該文的內容在翻譯成正體中文之後是這樣的:
  姜維,字伯約。 他本是魏國的將領,是被諸葛亮招降過來的。 往明白裡說,姜維是魏國的叛徒。

  為了收服姜維,諸葛亮的確付出了重大代價。 如果按照《三國演義》上所講述的,其實諸葛亮完全可以長驅直入攻進魏國。 這正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啊,司馬懿被免職了,魏軍也失了士氣,不乘勝前進還愣著幹什麼呢? 可是諸葛亮放棄了這一個破魏的大好時機。 諸葛亮想什麼呢? 得了一個姜維便喜氣洋洋地回師了? 連逃跑的夏侯懋他也不緝拿了? 用諸葛亮的話講:“我放走了一隻鴨子,卻得到了一隻鳳凰(指姜維)。”

  可見姜維的倒戈,對諸葛亮的意義重大。 有人讀《三國演義》到此處,心裡總有些疑問,為了一個人才,而放棄了整個攻魏的計劃,至少是在天水關的戰役中耽擱了太多的時間,失去了作戰的最佳時機,值得嗎? 姜維是個什麼人才呢? 諸葛亮為什麼會如此看重姜維呢? 這裡邊有諸葛亮的難言之隱,是關於接班人的問題。

  劉備去世後,諸葛亮成了蜀國企業的總經理。 董事長劉禪,只是一個聾子的耳朵——擺設。 蜀國的一切事務,採取了總經理負責制,董事長一邊曬著,養尊處優了。 諸葛亮在西蜀治理多少年,他有一個致命的失誤:即沒有註意培養後備幹部。 簡單地說,他沒有給自己找到一個合適的接班人,即一個常務副總經理。 我們可以分析,從諸葛亮出山之後,他身邊的人才很多,他卻一個也沒有看中。 為什麼? 這些人都不合他的心意。 諸葛亮大概晚年的時候,也真是急眼了。 不行啊,眼看著自己一天天上歲數了,三天兩頭鬧毛病,總是吃藥打針輸液,動不動就得住院,我得趕快找一個接班兒的啊。 誰合適呢? 諸葛亮是一個認真的人,他不可能將就。

  諸葛亮要認真選擇,這個人必須在思想上、策略上跟他保持一致,而且在性格脾氣上,還必須達到諸葛亮的滿意。 眾裡尋覓千百度,驀然回首,那人就在魏國處。 好呀,這人就是姜維啊。 好容易遇到了,諸葛亮不得急了眼啊。 一定得把他收降過來。 由此說,天水關一戰,沒有擴大戰果,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,一定是諸葛亮收了姜維之後,高興蒙了,什麼也顧不上了。

  在日常工作中,不注意培養後備幹部,這似乎不是諸葛亮一個人犯的錯誤,縱觀歷史,一些大政治家和大企業家,臨到自己身體快不行了的時候,才急急慌慌地找接班兒的。 古往今來的政治家們和企業家們,並不是一開始就沒有找過接班人,他們開始也有意識地培養一個半個的,可都不如意。 接班人剛一上來時,看著都不錯,可是幹著幹著,總得換掉。 講句閒話,未必都是候選的接班人都經不住考驗吧,是不是領導人都審美疲勞了呢? 中國的古代、近代、當代,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。

  實事求是地說,諸葛亮也培養過接班人,馬謖算不算? 應該算是一個。 至少我們可以說,諸葛亮開始是十分器重馬謖的,把他放在身邊當貼身參謀,軍情大事都跟他商量,夠重視的了,夠感情的了,甚至可以說,夠哥們儿的了。 可是這位馬哥們儿理論上有一套,實踐經驗差得太多。 他自己主動要求實踐一回吧,還經不住實踐考驗,把街亭弄丟了,自己的腦袋也弄丟了。 其實馬謖太傻,你急著立什麼功啊? 這叫邀寵。 或許馬謖把請戰當做了為國增光的事兒。 這為國增光或許自古就有,什麼叫增光,其實就那點虛榮心罷了。 一個國家都有虛榮心,何況個人呢。 說到底,馬謖是想為自己爭光。 想壓壓姜維,結果把身家性命都搭進去了。 這都是虛榮心惹的禍。 好像有誰講過:“虛榮心啊,你就是阿基米得想用來撬起地球的那根槓桿。”哦,萊蒙托夫講的。 可是你馬謖撬得起來嗎? 你有那麼大勁兒嗎? 你是吃幾碗乾飯的? 你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體重多少? 這是閒話,打住。

  除了馬謖,還有誰被諸葛亮培養過? 似乎沒有了。 翻遍《三國演義》,諸葛亮似乎沒有再對誰有過培養之心,動過培養的念頭。 看起來,姜維真是幸運兒喲。

  有了姜維,諸葛亮就很放心地死了,也很放心地把班兒交給了姜維。 姜維的確不負諸葛亮多年的栽培,諸葛亮身後,他又對魏國發動了幾次大動作的進攻。 當然,不管效果如何,反正姜維的意思到了。 什麼叫意思到了? 就是說,你諸葛亮作為我姜維的前任領導,你留下的大政方針,我姜維可都是不折不扣地繼續執行了。 這是形象工程,我不干不行。 至於執行得好不好? 到位不到位? 效果顯著不顯著? 那就是我個人能力的問題了。

  說到這裡,總感覺姜維對魏國採取的幾次軍事行動,都有點敷衍了事,往臉上擦粉兒的感覺。 北伐中原是個腦子活,更是個力氣活。 蜀國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如何,你姜維未必不知道。 為什麼就這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地硬干呢? 就因為諸葛亮對你有知遇之恩,你就拿一個國家的命運窮折騰。 凡是諸葛亮交代的就要執行,凡是諸葛亮說過的話就不能更改。 如此說,姜維是個守舊派、凡是派。 古今中外歷史上,凡是守舊派、凡是派,注定是沒有什麼作為的。 現代的例子有的是,還用舉嗎? 算了,否則有含沙射影之嫌了。 罷了。

  由此說,姜維的失敗是必然的了。

  還可以猜測一下,姜維從骨子裡未必就完全同意諸葛亮的既定方針,可是諸葛亮對他姜維有知遇之恩啊。 姜維心裡話:如果不是諸葛亮,我姜維現在是什麼? 大概屁也不是,頂多還是魏國里的一個普通將領,工資也不會太高,出息也不會太大。 就算我當年投降過來,如果諸葛亮漸漸看不上我了,也不再重用我,我也不可能當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蜀國的大將軍啊。 這是中央常委一級的領導幹部啊,這裡邊的情分多大啊。 沒有諸葛亮先生,就沒有我姜維的今天啊。 我姜維要是改變了諸葛亮留下的方針政策,那世人會怎麼看我呢? 算了吧,諸葛亮先生怎麼說的,我姜維就怎麼辦吧。 辦好辦不好的,反正我是嚴格執行了,效果顯著不顯著的,那就另說了。 如果是這樣,那麼姜維就是把工作與個人情感摻雜在一起了。

  也別怪姜維,自古接班人這個角色,都不好演啊。 你或者當改革派,或者當凡是派。 可不管什麼派,你都得被人指責。 如果你是改革派,人家會說你是修正主義;如果你是凡是派,人家會說你沒有創新,是保守主義。

  姜維應該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鐵杆儿凡是派,凡是諸葛亮先生既定的方針,他堅決執行。 也不管形勢變化不變化,也不管諸葛亮生前沒有完成的尾巴工程是不是合理,也要繼續把這尾巴工程搞完,勞民傷財,也在所不惜。 他姜維倒是省事兒了,蕭規曹隨。 可是整個蜀國真是費事兒了,諸葛亮死後,蜀國的物力財力都已經捉襟見肘,姜維還是一個勁兒地伐魏。 這不是窮兵黷武嗎? 姜維伐魏,實在是有點兒“乏味”,真有點兒應付差事的味道了。

  姜維的命運還不濟,他跟司馬師、司馬昭兄弟打了多少年,後來還遇到了兩個勁敵:鄧艾與鍾會。 這二人出道兒雖然比姜維晚些,可名氣卻與姜維在伯仲之間。 最終,這兩個人不負司馬昭的期望,攻破了蜀國。 鄧艾受降了劉禪,鐘會困住了姜維。 鄧艾大概用槍頂著劉禪的后腰,讓劉禪給姜維下命令:讓姜維投降。 劉禪就下命令了:姜維啊,我都投降了,你還撐著個什麼勁兒啊? 快投降吧,咱們打不過人家。 鄧艾大概想得很輕鬆,劉禪都下命令了,你姜維敢不聽嗎? 敢不降嗎?

  姜維降不降呢? 這又成了一個問題。 降,對不起當年諸葛亮一片刻意栽培之心;不降,就有了違抗命令的罪名。 但這又不是問題​​,姜維肯定不降啊。 我投降? 笑話! 我來蜀國是衝著諸葛亮先生的知遇之恩來的,我得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啊。 說實話,我還真不大承認你劉禪呢,我是諸葛亮先生的人。 我就這樣貪生怕死地投降了,後人怎麼議論我呢? 不降! 古人似乎比今天的人要臉。 姜維偷偷地給劉禪寫了封密信,意思是說:主子啊,您再忍忍,我這裡再想想辦法。

  姜維能想什麼辦法呢? 他先是口乾舌燥地說服了鐘會:哥們儿啊,你別傻了吧唧地再給司馬昭賣命了。 就算是你立了功,你也得不了什麼好兒,司馬昭也不會給你提高年薪。 現在這天下的事兒,誰拳頭硬就算誰的了。 怎麼樣? 咱哥倆兒合夥幹吧。 先把鄧艾解決了,咱們再解決司馬昭,這天下不就是咱哥們儿的了。

  按說,姜維這套話不應該說動鐘會。 鐘會是個聰明人啊,書讀得多,腦子像轉軸。 可是聰明人往往昏了頭,比傻子還笨。 無論古代或者當代,利令智昏多數是發生在聰明人身上。 鐘會真讓姜維說動了:老薑啊,你的話我想了一夜,你說得有理啊。 司馬昭這個人靠不住。 媽的,反。 這天下又不是誰們家的,皇帝輪流做,今年或許就到我家了。 幹!

  可是姜維和鍾會都忘記了他們的對手是司馬昭,這人可不是個“雛兒”,鐘會臨出兵的時候,司馬昭就料到了這一步。 鐘會的變化,是在他意料之中的事兒。 他稍稍動了動心思,就讓鄧艾和鍾會自相殘殺起來,姜維也死於亂軍之中。

  膽大妄為的薑維啊,真是盡心盡力了。 由此說,諸葛亮算是找對了接班人。 可如果我們聯想一下,如果諸葛亮沒有看上姜維,姜先生繼續在魏國工作,保不准將來也能提拔起來,是金子總要發光嘛。 你一個有本事的人,怕什麼? 急什麼? 你就在魏國先踏踏實實地工作著,就算當不到大將軍這份上,也不至於最後慘死在亂軍之中啊。

  如此說,是諸葛亮把薑維給害了。 歷史上這種知遇之恩,確乎害人不淺啊。
  接下來開始進行去骨。首先,該文號稱要追尋歷史的真相,而若干內容 (太多了,不一一列出) 竟然是以《三國演義》的敘述為準;至此我們已經懷疑這人寫的文章值不值得看了,不過還是先耐心點,把文中按三國演義的敘述全數刪除。

  再來,文中說:
還可以猜測一下,姜維從骨子裡未必就完全同意諸葛亮的既定方針,可是諸葛亮對他姜維有知遇之恩啊。姜維心裡話:如果不是諸葛亮,我姜維現在是什麼?大概屁也不是,頂多還是魏國里的一個普通將領,工資也不會太高,出息也不會太大。(...) 算了吧,諸葛亮先生怎麼說的,我姜維就怎麼辦吧。... ...
然而:
  1. 《三國志‧蔣琬費禕姜維傳》,姜維降蜀乃不得已,並非因為諸葛亮的知遇之恩,且在三國志中不見諸葛亮設法招降姜維的記載,因此文中說若非諸葛亮看上姜維則姜維可留在魏國打拚這點,並不成立。
  2. 在三國志中不見哪裡有寫說姜維凡事唯諸葛亮是瞻,倒是《三國志‧蔣琬費禕姜維傳》中有段是這麼寫的:「初,先主留魏延鎮漢中,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。敵若來攻,使不得人。及興勢之役,王平捍拒曹爽,皆承此制。維建議,以為錯守諸圍,雖合周易重門之義,然適可禦敵,不獲大利。不若使聞敵至,諸圍皆斂兵聚谷,退就漢、樂二城,(...) 此殄敵之術也。於是令督漢中胡濟卻住漢壽... ...」可見姜維並非事事皆承襲舊制,因此文中說姜維是守舊派這點也不成立。
所以,將與以上兩點有關的敘述全數刪除。

  文中還說:
諸葛亮在西蜀治理多少年,他有一個致命的失誤:即沒有註意培養後備幹部。簡單地說,他沒有給自己找到一個合適的接班人,即一個常務副總經理。我們可以分析,從諸葛亮出山之後,他身邊的人才很多,他卻一個也沒有看中。... ...
然而,按《三國志‧蔣琬費禕姜維傳》,「亮數外出,(...) 密表後主曰:『臣若不幸,後事宜以付琬。』」而蔣琬也的確在諸葛亮死後接了丞相的位子,可見文中說諸葛亮沒培養接班人,且身邊的人沒一個看得上這點並不成立。因此,將相關的敘述全數刪除。至此,整篇文章剩這麼多:
  姜維,字伯約。他本是魏國的將領,是被諸葛亮招降過來的。往明白裡說,姜維是魏國的叛徒。

  劉備去世後,諸葛亮成了蜀國企業的總經理。董事長劉禪,只是一個聾子的耳朵——擺設。蜀國的一切事務,採取了總經理負責制,董事長一邊曬著,養尊處優了。

  姜維的確不負諸葛亮多年的栽培,諸葛亮身後,他又對魏國發動了幾次大動作的進攻。當然,不管效果如何,反正姜維的意思到了。什麼叫意思到了?就是說,你諸葛亮作為我姜維的前任領導,你留下的大政方針,我姜維可都是不折不扣地繼續執行了。這是形象工程,我不干不行。至於執行得好不好?到位不到位?效果顯著不顯著?那就是我個人能力的問題了。

  說到這裡,總感覺姜維對魏國採取的幾次軍事行動,都有點敷衍了事,往臉上擦粉兒的感覺。北伐中原是個腦子活,更是個力氣活。 蜀國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如何,你姜維未必不知道。為什麼就這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地硬幹呢?就因為諸葛亮對你有知遇之恩,你就拿一個國家的命運窮折騰。

  還可以猜測一下,姜維從骨子裡未必就完全同意諸葛亮的既定方針。姜維心裡話:就算我當年投降過來,如果諸葛亮漸漸看不上我了,也不再重用我,我也不可能當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蜀國的大將軍啊。這是中央常委一級的領導幹部啊,這裡邊的情分多大啊。沒有諸葛亮先生,就沒有我姜維的今天啊。

  整個蜀國真是費事兒了,諸葛亮死後,蜀國的物力財力都已經捉襟見肘,姜維還是一個勁兒地伐魏。這不是窮兵黷武嗎?姜維伐魏,實在是有點兒「乏味」,真有點兒應付差事的味道了。

  姜維的命運還不濟,後來還遇到了兩個勁敵:鄧艾與鍾會。這二人出道兒雖然比姜維晚些,可名氣卻與姜維在伯仲之間。最終,這兩個人不負司馬昭的期望,攻破了蜀國。鄧艾受降了劉禪,鐘會困住了姜維。鄧艾大概用槍頂著劉禪的后腰,讓劉禪給姜維下命令:讓姜維投降。 劉禪就下命令了:姜維啊,我都投降了,你還撐著個什麼勁兒啊?快投降吧,咱們打不過人家。鄧艾大概想得很輕鬆,劉禪都下命令了,你姜維敢不聽嗎?敢不降嗎?

  姜維降不降呢? 這又成了一個問題。降,對不起當年諸葛亮一片刻意栽培之心;不降,就有了違抗命令的罪名。但這又不是問題​​,姜維肯定不降啊。我投降?笑話!我就這樣貪生怕死地投降了,後人怎麼議論我呢?不降!古人似乎比今天的人要臉。姜維偷偷地給劉禪寫了封密信,意思是說:主子啊,您再忍忍,我這裡再想想辦法。

  姜維能想什麼辦法呢?他先是口乾舌燥地說服了鐘會:哥們儿啊,你別傻了吧唧地再給司馬昭賣命了。就算是你立了功,你也得不了什麼好兒,司馬昭也不會給你提高年薪。現在這天下的事兒,誰拳頭硬就算誰的了。怎麼樣? 咱哥倆兒合夥幹吧。先把鄧艾解決了,咱們再解決司馬昭,這天下不就是咱哥們儿的了。

  按說,姜維這套話不應該說動鐘會。鐘會是個聰明人啊,書讀得多,腦子像轉軸。可是聰明人往往昏了頭,比傻子還笨。無論古代或者當代,利令智昏多數是發生在聰明人身上。鐘會真讓姜維說動了:老薑啊,你的話我想了一夜,你說得有理啊。司馬昭這個人靠不住。媽的,反。這天下又不是誰們家的,皇帝輪流做,今年或許就到我家了。幹!

  可是姜維和鍾會都忘記了他們的對手是司馬昭,這人可不是個「雛兒」,鐘會臨出兵的時候,司馬昭就料到了這一步。鐘會的變化,是在他意料之中的事兒。他稍稍動了動心思,就讓鄧艾和鍾會自相殘殺起來,姜維也死於亂軍之中。

  膽大妄為的姜維啊,真是盡心盡力了。由此說,諸葛亮算是找對了接班人。
  最後把沒什麼內容的文句以及顯然不合理的推測刪除,就得到了大致去骨完成的文章:
  姜維,字伯約。他本是魏國的將領,是被諸葛亮招降過來的。往明白裡說,姜維是魏國的叛徒。

  姜維的確不負諸葛亮多年的栽培,諸葛亮身後,他又對魏國發動了幾次大動作的進攻。當然,不管效果如何,反正姜維的意思到了。什麼叫意思到了?就是說,你諸葛亮作為我姜維的前任領導,你留下的大政方針,我姜維可都是不折不扣地繼續執行了。至於執行得好不好?到位不到位?效果顯著不顯著?那就是我個人能力的問題了。

  說到這裡,總感覺姜維對魏國採取的幾次軍事行動,都有點敷衍了事,往臉上擦粉兒的感覺。北伐中原是個腦子活,更是個力氣活。蜀國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如何,你姜維未必不知道。為什麼就這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地硬幹呢?就因為諸葛亮對你有知遇之恩,你就拿一個國家的命運窮折騰。

  還可以猜測一下,姜維從骨子裡未必就完全同意諸葛亮的既定方針。姜維心裡話:就算我當年投降過來,如果諸葛亮漸漸看不上我了,也不再重用我,我也不可能當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蜀國的大將軍啊。沒有諸葛亮先生,就沒有我姜維的今天啊。

  整個蜀國真是費事兒了,諸葛亮死後,蜀國的物力財力都已經捉襟見肘,姜維還是一個勁兒地伐魏。這不是窮兵黷武嗎?姜維伐魏,實在是有點兒「乏味」,真有點兒應付差事的味道了。

  姜維的命運還不濟,後來還遇到了兩個勁敵:鄧艾與鍾會。這二人出道兒雖然比姜維晚些,可名氣卻與姜維在伯仲之間。最終,這兩個人不負司馬昭的期望,攻破了蜀國。鄧艾受降了劉禪,鐘會困住了姜維。劉禪就下命令了:姜維啊,我都投降了,你還撐著個什麼勁兒啊?快投降吧,咱們打不過人家。

  姜維降不降呢?姜維肯定不降啊。我投降?笑話!我就這樣貪生怕死地投降了,後人怎麼議論我呢?不降!古人似乎比今天的人要臉。姜維偷偷地給劉禪寫了封密信,意思是說:主子啊,您再忍忍,我這裡再想想辦法。

  姜維能想什麼辦法呢?他先是口乾舌燥地說服了鐘會:哥們儿啊,你別傻了吧唧地再給司馬昭賣命了。按說,姜維這套話不應該說動鐘會。鐘會是個聰明人啊,書讀得多,腦子像轉軸。可是聰明人往往昏了頭,比傻子還笨。無論古代或者當代,利令智昏多數是發生在聰明人身上。鐘會真讓姜維說動了!可是姜維和鍾會都忘記了他們的對手是司馬昭,這人可不是個「雛兒」,鐘會臨出兵的時候,司馬昭就料到了這一步。鐘會的變化,是在他意料之中的事兒。他稍稍動了動心思,就讓鄧艾和鍾會自相殘殺起來,姜維也死於亂軍之中。

  膽大妄為的姜維啊,真是盡心盡力了。由此說,諸葛亮算是找對了接班人。
  結論是:本文作者或罔顧史實,或妄加推測,整篇文章下來,沒幾個論點有穩固的依據。像這種水準的文章,竟然還能獲得出版,真是... ... 唉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